秋分刚过,朋友圈又如期被 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” 淹没。有人晒出情侣间的 52 元转账截图,有人炫耀闺蜜拼单的新款杨枝甘露,还有人调侃 “没收到奶茶的人生像被落叶掩埋”。但在这场全民狂欢的另一端,是奶茶店后厨里连轴转的身影 —— 某连锁品牌店员小周凌晨两点发的朋友圈里,堆积如山的空杯旁,他的工牌歪斜地挂在沾满糖浆的围裙上,配文只有三个字:“熬不住了”。
这场始于 2020 年的网络热梗,如今已演变成每年必有的消费狂欢。外卖平台数据显示,去年秋分当天全国奶茶订单量突破 3200 万单,较平日激增 270%。某品牌门店创下单日 1200 杯的纪录,店员从早上 7 点到凌晨 1 点连轴转,平均每 90 秒就要完成一杯饮品的制作。我们热衷于用一杯奶茶标记季节更迭,却很少有人留意,那些被蒸汽熏红的脸颊、反复摇晃摇杯导致抽筋的手腕,以及永远赶不上订单增长速度的喘息。
在社交媒体时代,仪式感正在异化为 “可展示的消费符号”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、冬至的第一份饺子、跨年的第一支烟花,这些本应承载情感温度的节点,逐渐变成了 “不参与就会被淘汰” 的社交任务。有奶茶店老板透露,节日当天约三成订单来自 “被迫跟风” 的消费者 ——“女朋友说别人都有,我不买就是不爱她”“同事都在晒,我不发显得不合群”。这种被裹挟的消费狂欢,最终转化为产业链末端劳动者的超负荷劳动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我们为仪式感支付的溢价,很少能真正流向劳动者。某平台调查显示,节日期间奶茶价格平均上浮 15%,但店员时薪仅比平日高出 2 元,且多数人无法获得法定加班费。有骑手晒出的订单截图显示,秋分当天配送费普遍低于平日,因为 “单太多,不愁没人送”。当我们为 “秋天第一杯” 的仪式感感动时,或许该问问:这份感动的代价,是否由最不该承担的人在默默支付?
网络热梗的生命周期往往短暂,但它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值得警惕。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消费定义生活仪式,用晒单证明情感存在,却在这个过程中,渐渐忽视了那些支撑起这些 “仪式” 的普通劳动者。或许今年秋天,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新的仪式:给外卖小哥递一瓶水,对奶茶店员说声谢谢,或者,干脆亲手为身边人做一杯热饮。毕竟,真正的温暖从来不是靠朋友圈的奶茶杯堆砌的,而是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动里。
当最后一杯奶茶送出,城市渐渐安静下来。小周瘫坐在店门口的台阶上,看着手机里不断弹出的 “明日预计订单 1500+” 的提醒,点燃了一根烟。他说,其实自己也想知道,秋天的第一杯奶茶,到底是什么味道。
杨方配资-个人股票配资-配资股票平台-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